写作|弦上烽烟:琵琶与千年的灵魂对话

写作 05-21 1670

文|邵丽妃

在岁月的长河中,琵琶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用它简洁的四根冰弦,诉说着千年的烽烟与柔情。每一次指甲弹挑琴弦,都像是在触摸历史的脉搏,让那些沉睡在时光深处的故事重新苏醒。而我,一个痴迷于琵琶的行者,便在这弦音中,与千年之前的灵魂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初学琵琶的日子,是艰难而痛苦的。手指的疼痛让我几乎想要放弃,但每当独自在琴房练习时,那些古老的旋律总会在我耳边回响。它们像是来自千年前的呼唤,让我无法抗拒。

练习琵琶技法,我总在“轮指”处败下阵来。五指交替触弦,需要毫秒不差的韵律,稍有不慎,便如断箭坠落,弦音凌乱。琴房里,蝉鸣与汗水交织,我的指尖在琴弦上磨出血泡,疼痛如针刺般钻入心底。然而,就在那疼痛中,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那是楚汉相争的垓下,霸王挥剑时迸发的千万道寒光,每根弦都在铮鸣,似碎裂的铠甲,又似战马的嘶鸣。我终于明白,这密如骤雨的轮指,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历史的呐喊。

扫弦的刹那,最见功夫。老师让我将整条手臂想象成弓弩,半轮扫弦如万箭齐发。某个深夜,第二弦突然崩断,银丝在空中划出凄厉的弧线,倒像是虞姬自刎时抛出的水袖。断裂的琴弦在月光下颤动,我突然想起“银瓶乍破水浆迸”的诗句。原来,所有极致的绽放,都必然伴随着某种碎裂。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前,那些乐伎在宫廷中弹奏琵琶时,指尖凝结的血与泪,她们的每一次拨弦,都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悲歌。

练琴时,我常常将琵琶横抱作飞天之势。这具从龟兹石窟出走的乐器,既载得动“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杀伐,也盛得下“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苍凉。当《十面埋伏》的扫弦掀起铁马冰河,二十六品檀木突然化作李凭手中的紫檀箜篌,我的指甲成了女娲补天的五色石,每一次触弦,都在修补时空的裂缝。

暮色漫进琴房时,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与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竟在丝弦震颤的同一毫秒里重叠。我仿佛看到了浔阳江头的荻花,听到了秋夜里的琵琶声,那是江州司马的青衫被秋雨浸透的悲凉,也是千年之后,我在琴房中与古人灵魂相逢的感动。

如今再奏《十面埋伏》,指甲与丝弦摩擦的焦灼感仍在,但那些被琴弦割裂又愈合的茧,已能在“绞弦”技法里揉出真正的金戈之音。当十面埋伏的杀伐声在琴箱中炸开,我常想起李贺写李凭弹箜篌的句子“石破天惊逗秋雨”。原来,千年烽烟真的可以凝结在六相二十四品的木纹里。

琵琶的弦音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喧嚣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深沉。我的指尖在琴弦上徘徊,每一次触弦都像是在叩问历史的门扉。那些古老的音符,如同从远古传来的回声,穿过时空的隧道,落在我的指尖,让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

在练习琵琶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它的真谛。琵琶的每一次弦音,都像是在编织一幅历史的画卷。我开始明白,琵琶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见证。每一次拨弦,都是与古人对话的方式,每一次练习,都是对历史的致敬。琵琶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责任编辑:车向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