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香赋能城市精神内核!张炜《为孔子一辩》新书分享亮相烟台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5-2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

当古老智慧与现代思维碰撞,会擦出怎样耀眼的火花?

5月22日晚,茅盾文学奖得主、烟台籍作家张炜携新作《为孔子一辩》在烟台市新华书店南大街购书中心举行新书分享会,现场人潮涌动,气氛热烈,200余位读者齐聚一堂,与名家面对面交流,这场分享会不仅是一场新书发布会,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度叩问。

“用最简短的文字,探讨‘最熟悉的陌生人’”

22日晚,烟台市新华书店南大街购书中心人头攒动,书香浓郁,一场关于“孔子”的分享会在此上演。茅盾文学奖得主、烟台籍作家张炜携新作《为孔子一辩》重返故土,与家乡读者分享创作故事,深入解读孔子文化的当代意义。

作为2025烟台市全民阅读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篇章,张炜《为孔子一辩》新书分享会由山东出版集团、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鲁东大学主办,中共烟台芝罘区委宣传部、齐鲁书社、烟台市全民阅读联盟、烟台图书馆、烟台市新华书店、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承办。

新书《为孔子一辩》延续了张炜“大家小书”的写作风格,以“正儒与伪儒”的视角切入,层层剥离历史迷雾,还原孔子思想的原初内核。正如张炜所言:“要放下成见读《论语》,才能看到不一样的孔子。”他尝试将《论语》部分内容译为白话文,既追求学术深度,又注重大众可读性,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这部新作正是他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又一次诗性诠释。

分享会现场,张炜分享了其创作历程。在张炜看来,孔子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每个人都在谈论孔子、都熟悉孔子、都读过关于孔子的很多著作,就像这样的一个人,要讲明白,那是非常困难的,对我的挑战也很大。”

在张炜看来,在阅读中、在生活中,我们都会跟孔子形成一个交集的摩擦。“我心里攒了很多的话,这些话写成一本10万多字的大书,一点都不困难,但要把它压缩成一本不足10万字的小书,来跟大家交流讨论,我觉得这个难度很大。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也希望尽可能地用最少的语言,用简练通俗的语言,用不足6万字,来讲讲我心里面的孔子。”

让“孔子文化”与当代社会对话

正如张炜在书中写道:“儒学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刻经典,而在于激活其与当代社会的对话可能。”《为孔子一辩》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种时代的召唤,激发了社会对孔子思想的重新认识。

在嘉宾对谈中,张炜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孔繁轲,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教授张景芬,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黄修志就《为孔子一辩》及“孔子的当代书写”展开深入交流。

“张炜先生的《为孔子一辩》,出发点是为了剥去附着在孔子身上的一些不实之词。”孔繁轲介绍,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路径。

同时,与会嘉宾认为,作为国内首部茅盾文学奖得主撰写的解读孔子及其思想的“大家小书”,《为孔子一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十重穿透”,兼顾了学术性、思想性与可读性,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从哲学高度到生活细节,从政治利害到中外比较,全方位解构孔子的多维形象,探讨了孔子的当代价值与文化传承。

本次分享会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参与,现场开设读者互动环节,在与名家面对面交流中,读者们也是收获满满。“张炜老师是我们学生非常敬仰的一位作家,看过他的很多作品,这次对于孔子文化的探讨,很多观点都很新颖、很有意思。”烟台大学2023级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曲佳庚介绍,他们下学期也有一些相关课程,可以从中汲取很多养分,收获很大。

文学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张炜的文学创作始终以“精神高原”为底色,从《古船》到《你在高原》,再到如今的《为孔子一辩》,他以近50年的笔耕不辍,构建了一个兼具历史纵深与哲学思辨的文学世界。

张炜携新作《为孔子一辩》重返故土,与读者面对面分享,这不仅是一场单纯的新书发布会,更是一位作家与一座城市的精神共鸣,是一次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度叩问。

而现场座无虚席,人潮涌动的读书热情和氛围,也浓缩了这座“阅读之城”的文化气质。

“市民热情高涨,参与度很高,但由于场地限制,现场大概来了200余位文学爱好者。”烟台市新华书店购物中心经理孙鲁东介绍,也希望通过举办一些重要的活动,把热爱读书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共同品味书香。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烟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年”工作,构建起“五位一体”阅读体系——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特色书店覆盖城乡,打造“15分钟阅读圈”。烟台本埠作家的佳作名篇不断推出,优秀阅读内容供给不断丰富,创新开展“全民阅读年”系列活动,全民阅读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涌现出“国学小名士”“十大藏书之家”“星火读书少年”等一批阅读榜样,引领整座城市的阅读风尚,阅读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

未来,烟台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更广的覆盖、更深的融合、更强的联结书写全民阅读的新篇章,通过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打造“烟台书香”数字平台、组建全民阅读联盟,加强各个阅读空间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阅读为媒,为建设文化强市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武春虎

秦雪丽

见贤思齐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