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机场时代”来临,谁来支撑5500万客流?

桔子财经 15:1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近日,随着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60万平方米T2航站楼现雏形,济南一步步走进“大机场时代”。

大机场直指综合立体交通,济南“铁陆空地水”火力全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信号越发强烈,机场大基建的地方博弈将走向何方?济南机场5500万人次吞吐量如何支撑?

1.枢纽机场千万量级的跨越

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总投资近700亿元,是山东民航史上投入最大的超级工程,预计2026年底竣工,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第二座4F级民航机场,规划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2万吨,超过青岛机场成为山东最大机场。

2021年8月,山东首座4F级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一期规划到2025年,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

2024年,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客流量达到261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7.9万吨,与转场前客流最高峰2019年流亭机场客流量2556万人次比,增长2.4%。记者注意到,目前,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二期规划至今未有官方确切信息。今年4月获批复印发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推进胶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强化面向东北亚的门户功能”。

济南机场1992年正式通航,2024年旅客吞吐量达2001.21万人次,突破2000万人次,与2023年相比同比增长14%,旅客吞吐量位列全国第26名,排名维持不变;货邮吞吐量15.36万吨‌,与2023年相比增长0.96万吨,同比增长6.7%。  

2016年,济南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这一过程用了24年;从1000万人次到2000万人次,中间用了9年。

那么,客流量刚突破2000万人次的济南机场,硬件配置直接上到5500万人次,是否超前?能否吃饱?

根据民航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2024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45951.8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5.9%,较2019年增长8.0%。

各运输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以上的运输机场有40个,较上年净增加2个,有26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超过3000万人次的15个。

其中,客流量TOP10机场分别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北京首都机场、深圳宝安机场、成都天府机场、北京大兴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杭州萧山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昆明长水机场。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2000万级机场包括郑州、厦门、乌鲁木齐、海口、青岛、哈尔滨、沈阳、贵阳、三亚、天津、济南11座。

2000万级以上机场中,客流增幅TOP10机场为上海黄埔机场(41%)、北京首都机场(27.4%)、大兴机场(25.5%)、成都天府机场(22.6%)、青岛胶东机场(22.2%)、武汉天河机场(21.4%)、广州白云机场20.9%、杭州萧山机场16.7%、深圳宝安机场16.6%、厦门机场15.8%。

资料显示,郑州、长沙、武汉三座机场都在2016年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8年后的2024年,长沙、武汉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郑州客流吞吐量为2851万人次。对于郑州的“落后”,分析文章指出这是高铁分流所致,在铁路客流和货运量上,郑州则远远超出这两大区域中心城市。

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这些拥有强大国际流量和旅游流量加持的机场来说,即便位居中部地区,郑州、长沙、武汉这些省会枢纽的机场客流量从2000万人次突破至3000万人,并不是容易的一步。

2.机场基建热下的地方考量

2023年9月,国务院批复《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强化济南、青岛双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放大双向开放枢纽和门户功能,增强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

2024年3月,《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获批正式公布,济南都市圈成为第14个国家级都市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6市25县区,常住人口1810万,2024年济南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

2025年1月,《济南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获批复公布,济南被确立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指出,2035年,济南市域人口控制在1200万人以内,省会经济圈城市基本上实现1小时通达。

以时间轴为序,从上述山东省重大规划来看,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区域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越发强化,济南肩负辐射带动省会经济圈的重任,要辐射带动,首先要“要素聚集”,这种情况下,“大机场时代”应运而生。

在2023年11月7日发布的《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中,山东要打造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机场群,形成“四枢十二支”运输机场群,覆盖所有设区市行政中心。

所谓“四枢”,分别指济南、青岛、烟台和临沂,其中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被赋予国际枢纽定位;这份《纲要》同时提出,适时启动济南、青岛第二机场前期研究;规划布局100个以上通用机场,这也让山东和贵州、湖南、新疆、浙江等省份一样,成为提出“市市通机场”目标的省份之一。

十四五期间刮起的机场建设热潮中,特大城市正在扩建成“大机场”,超大城市谋划“双机场”,部分省份以“市市有机场”为目标,政策天平究竟偏向哪一边?

就通用机场而言,根据经验数据,单个通用机场投资平均在5亿元(含土地费用和建安费用)左右,每年运营维护费用大概在1000万元(含跑道路面维护、设备保养、人员工资、水电费等)左右。

每座城市都需要新机场带来的发展机会,但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基建饱和,政策信号强烈释放出经济发展驱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时动,建机场的钱从哪里来?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多大负担?建成的机场能否“吃得饱”,能否能形成有效投资?这些因素的考量开始成为地方决策的优先项。

根据山东省财政厅官网公布的山东省预算报告,2024年山东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7467亿元,同比增长约18%,其中新增债券5552亿元。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32811亿元。

省内一位交通规划领域资深专家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相比过去的规模扩张、粗放型发展,现在的规划更强调通过挖掘现有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再走增量扩张的发展老路。从机场投资建设来说,如果周边城市都能够在一小时内能抵达济南机场,为什么要建地方机场呢?

3. 都市圈时代,枢纽机场改扩建成标配

记者注意到,随着国家级都市圈纷纷获批,都市圈内中心城市机场改扩建已成“标配”。

网上搜索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千万级以上机场,2/3都在改扩建或者处在改扩建的续建中,其中昆明长水机场二期改扩建总投资640亿元,规划旅客吞吐量9500万人次;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总投资476亿元,规划吞吐量8300万人次;重庆江北机场五期总投资225亿元,规划吞吐量8000万人次;厦门机场改扩建总投资536.85亿元,规划吞吐量4500万人次。

中国GDP10强城市最有力挑战者宁波,其机场四期改扩建总投资497亿元,规划吞吐量6000万人次。

记者注意到,这些改扩建工程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就是建设综合交通中心,目的是“将新机场打造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其中西安、乌鲁木齐机场建设的综合交通中心面积均超过30万平方米。

广州新机场的立体交通枢纽规划中,计划引入“两高铁一城际一快线”四条轨道交通,位于综合交通中心的地下负二层,从西向东依次为深南高铁、广湛高铁、肇顺南城际和机场快线;还规划了“五横五纵”高速公路网,实现与周边城市中心区的便捷联系。

2024年6月,作为全国高铁网“八纵八横”之一沿江高铁重要节点武汉天河站公布设计方案,这个高铁站就建在武汉机场旁边,旅客可空铁联运“一站式”值机。

高铁和机场原本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下,机场与高铁正在上演“双向奔赴”的戏码。“空铁联运”是大型机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充分发挥民航与高铁在远程与中短途运输、国际与国内运输上的各自优势形成互补。对于机场来说,可以通过高铁扩大航空运输的辐射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民航咨询机构CADAS研究显示,截至2024年9月,郑州、长沙、武汉的空铁联运规模,均居国内前列。

综合交通中心的换乘效率直接影响机场的客流量。如今,机场离市区远、机场的登机口远这机场“两远”问题一直影响旅客出行体验,比如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距离青岛市区近40公里,交通成本较高,要让大机场发挥作用,就要精心筹划研究机场的快速通达体系。

4.  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凸显规划先行

从披露信息看,济南机场二期项目新建的38万平方米综合交通中心,集机场、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未来,济滨高铁与3条地铁线将引入机场,实现空铁轨路零距离换乘与无缝化衔接。

“‘空铁轨路’一体化设计,使济南机场从单一运输节点升级为辐射 7000 万人口的区域动力源”。这是媒体公开报道中披露的济南机场对外辐射能力的核心信息。

按照7000万人口辐射量级,济南机场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光要研究济南市区旅客的快速通达,还要考虑淄博、泰安、德州、滨州、聊城等济南都市圈乘客如何在1小时内抵达济南机场;更要考虑鲁南经济圈乘客如何通过“高铁+高速公路+地铁”等快速路网体系,更快地抵达济南机场。

一系列问题凸显“规划先行”的紧迫性。在这方面,青岛胶东机场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

目前,已开通运营的济南地铁1、2、3号线,串联起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及济南站、济南西站、济南东站等交通枢纽,济南市区乘客可以享受到“高铁+地铁+航空”的无缝换乘体系。

根据公开报道,“在济南机场38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济滨高铁在此设立济南首座地下高铁站,使高铁与地铁换乘步行距离缩短至百米内,实现不出站换乘”。

济滨高铁2022年9月开工,今年底建成通车,全线设济南东、遥墙机场、济阳、商河、惠民、滨州6座车站,项目建成后将彻底结束济南市济阳区、商河县和滨州市主城区不通高铁的历史。

地区城际铁路和枢纽机场的无缝衔接和换乘已成为这些大机场打造“区域重要综合交通换乘核心”的关键一步。

在强化省会枢纽地位上,济枣高铁和济莱高铁这两条城际通道作用巨大。济枣高铁正进入攻坚阶段,通车后将在省会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之间开辟一条新的城际通道。

现在,济南还将推动莱临高铁纳入国家规划。根据山东省相关规划,未来济莱高铁将延伸至临沂,形成济莱临高铁,作为京沪高铁二线和济南的联络线,济南经莱芜快速接入鲁南经济圈。

记者注意到,济枣高铁2016年就纳入《山东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年)》,2023年才列入山东省“八纵六横”高铁网规划,定位于干线通道,2023年12月全面施工。

从这些重大工程动工节点和地区重大规划发布时间节点来看,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枢纽位置正在强化,济南机场的功能定位已经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

一个多月前,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济南推进会召开。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于永生表示,将全力支持济南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公开报道显示,济南2025年计划实施 179 个交通重点项目,总投资达 5566 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 650 亿元。

济南需要打造一座辐射7000万人口大机场,济南机场二期目标直指5500万客流吞吐量。这样一个交通“大盘”,需要全省“一盘棋”统筹谋划才能形成有效客流和有效投资。

淄博是济南都市圈中经济体量第二大城市,2024年GDP为4884.08亿元。2021年、2022年间,淄博市在城市快速路建设上投入巨额资金,重点推进了原山大道、昌国路、宝山路和鲁山大道等5条快速路的建设。

《淄博市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淄博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1%,列全省第一位,“总投资245亿元的城市快速路网一期工程实现部分路段主体贯通,引领我市跨入‘高架时代’”。

前文提到的这位交通规划专家指出,淄博市在交通规划时,要考虑和都市圈中心城市在交通上的快速通达。同时,济南机场二期规划时,要考虑到周边地市和济南枢纽机场的有效衔接。

规划滞后直接影响旅客出行体验。如何“存量盘活”,花小钱办大事,让近700亿投资的济南机场综合交通体系和200多亿投资的淄博城市快速路网之间形成无缝衔接,让淄博市民能在1小时内抵达济南机场?这就是“规划先行”的价值。

新的航站楼和新的地铁、新的城际铁路、新的快速路网一起规划,需要打破地市之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设计和发展,才能将跨区域“一盘棋”下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效益最大化。

记者注意到,随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在机场建设上,突破行政边界,跨区域协作共享的理念逐渐蔓延。今年5月,深圳市政府官网发布《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提出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支持惠州平潭机场打造千万级区域性枢纽机场,发挥深圳第二机场作用,与深圳宝安机场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在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有效投资的政策信号越来越强烈时,比争夺资源和流量更重要的是,只有科学地“规划先行”,才能释放有效投资的效能,调配好客流,使得都市圈的枢纽机场实现高效稳定运营。

济南机场正在往“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奔去。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正需要“交通先行”这个最强引擎去触发开关。

责任编辑:蔡宇丹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