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查清谁撒了“铁蒺藜”,还要问一下谁在生产销售

洋葱快评 07-11 1.2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沙元森

据报道,7月9日,一名旅游博主称其带队在青甘环线自驾时,同行的3辆车均被扎伤、扎破,12条轮胎上共扎了几十个“铁蒺藜”,该博主怀疑有人故意为之。

这个怀疑不无道理。事发地位于大柴旦往敦煌方向的455公里处,此处四周比较荒凉,若非有人故意为之,这么多“铁蒺藜”出现在非铺装道路上,很难有合理的解释。

“铁蒺藜”扎的是车辆,危害的却是驾驶人生命和财产安全。此事不容小视。青海省大柴旦行政委员会联合调查组7月10日发布通报称,相关短视频在网络传播后,大柴旦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视频所述事件进行核实。经核查,事发地隶属甘肃省阿克塞县管辖。目前,联合调查组正会同阿克塞县有关部门,就视频反映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相应结果将及时公布。

这个通报表明,无论是事发地在哪里,有关部门都不会以管辖范围为借口“踢皮球”。只要循着线索查下去,这个事件一定能查个水落石出,让作恶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除此之外,公众更关心的是,这些撒在公路上的“铁蒺藜”究竟来自哪里,是作恶者自己制作,还是从商业渠道购买的。如果是作恶者自己制作,那么查到作恶者后,相应隐患基本就被排除了。如果是从门店或者平台购买,那么可以推断,类似事故恐怕难以杜绝,因为作恶者太容易获得“凶器”。

7月11日,笔者在几个主要网购平台查了一下“铁蒺藜”,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铁蒺藜”销售可以说是品种丰富,物美价廉。销售者没有提供资质证明,购买者也无需提供证件和证明,在网上购买“铁蒺藜”就像购买零食一样便捷。

“工具无罪”,“铁蒺藜”作为破胎利器,确实能满足一些消费者的特殊需求,甚至可以作为警用装备打击违法犯罪。但是,这种成本低廉而破坏力极大的工具,不应该处于缺乏监管、自由买卖状态。否则,一个心怀叵测的人花上几块钱,就可能制造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所以,希望大柴旦和阿克塞县在查明事故真相以后再进一步,调查“铁蒺藜”来源,进而以此案为样本,向有关部门通报“铁蒺藜”滥用背后的产销乱象,促使监管部门以铁拳整治“铁蒺藜”乱象。

无论如何,“铁蒺藜”必须依法合规产销,用于该用的地方,不能任其泛滥,成为驾驶人的“心中刺”。

责任编辑:朱文龙

沙元森

在晚报秉笔直书,论是非曲直;上壹点侧耳倾听,识良师益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