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逐高产,守护舌尖本味——烟台益生蔬菜基地的“减产哲学”实践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08-05 3224

7月17日,雨过天晴,昆嵛山云雾缭绕,赵文豪穿行在山脚下20座高标准智能冬暖式大棚间,检查雨后大棚的情况。他弯腰走进一个正在休棚期的番茄大棚,俯身抓起一把微干的土壤搓了搓,说:“湿度正好。”

这里是烟台市牟平区莒格庄镇益生鑫果有机果蔬种植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以下简称益生蔬菜基地),作为基地主管,赵文豪已在此耕耘十余年。当人们追求农业“高产高效”时,益生蔬菜基地选择了一条逆向路径——只追求品质,不追求产量。赵文豪介绍,以大棚番茄举例,普通大棚最高亩产能达到1.5万斤,而益生蔬菜基地亩产仅8000斤左右,不到行业平均值的60%,且生长周期还更长。

提及这看似“吃亏”的选择,赵文豪道出了益生蔬菜基地独特的“减产哲学”:“当消费者相信基地蔬菜代表绿色、安全与美味时,减产就是真正的增产。”

自制有机肥

成就基地生态种植

益生蔬菜基地的诞生,与母公司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生畜禽公司)的产业转型密不可分。

益生畜禽公司主业为种鸡、种猪养殖,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如何高效利用养殖产生的排泄物成为关键。益生畜禽公司建立了工厂,将排泄物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借着这个契机,催生了这座专注于生态种植的蔬菜基地。

“益生蔬菜基地自建立之初就严格遵循着绿色生态法则。”赵文豪说,“我们种植了20多种蔬菜,并且进行了一场‘水源与肥料革命’。”灌溉用水引自昆嵛山上的天然泉水,经相关部门检测,此水源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污染极低,甚至可以直接饮用;肥料以自产有机肥全面替代化肥,最终实现生产的农产品“手擦即食”;构建病虫害防护网,用生物性的农药控制病虫害,且用量严格把控。

“并非番茄变了味道,而是人们不再愿意等待它自然成熟。”赵文豪道出行业普遍缩短农产品生长周期的无奈。益生蔬菜基地选择反其道而行,番茄生长周期被刻意延长15%,通过科学控水抑制细胞过度膨大,迫使养分凝聚——糖分与风味物质因此得以浓缩。

目前,益生蔬菜基地的产品在土壤肥料、种苗选择、种植管理、安全监测、上市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可追溯,其中番茄、辣椒、黄瓜获得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证。

客户按年付费

产品销售不愁

在大众市场之外,益生蔬菜基地悄然构筑起一套精致闭环的产销体系。

目前,基地已成功发展了100多位支付7800元年费的核心会员。这些会员客户每周都能收到基地直送上门的新鲜蔬菜,每次10斤,折算下来每斤单价约为15元。这种“订单农业”模式构成了基地运营的坚实底盘。

“每年开春规划种植前,会员的餐桌需求便是我们的生产蓝图。”赵文豪解释道。基地严格依据会员预订的品种与数量来安排生产计划,精准播种。超出会员所需的部分,则定向供应给益生畜禽公司旗下的内部食堂。这种高度计划性的种植,从源头规避了盲目扩张。

市场以最直接的方式回应了这份专注。即便定价远超普通菜,益生蔬菜基地年产60万斤的生态蔬菜在烟威地区持续热销,甚至吸引了北京客户专程来采购。

主动减产

为情怀却面临挑战

主动减产犹如双刃剑,直观后果是收入锐减。赵文豪说:“别人种地是为了挣钱,我们种地还为了‘让大家吃上绿色蔬菜’这个情怀。”今年基地的目标是净收入达到8万元,绿色生态种植需要更多的投入,蔬菜定价高也仅是维系运营。他坦言,尽管一些产品获得了绿色认证,但相关补贴尚不足以覆盖高昂的生产成本,生态农业盼更完善的补偿机制。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人才储备,基地种植了20多种蔬菜,每种蔬菜都有着不同的管理技术。起初,基地从寿光聘请了多位专业的农业管理专家,定期指导种植。“聘请的专家只管得了一时,真正运营起来,还需要我们自己学习实践。”几年来,赵文豪不仅成了行家里手,还带了两个徒弟,协助管理20座大棚。

站在大棚门口,赵文豪指向一片试验田说:“农技中心推荐了熊峰授粉、哈茨木霉菌改良土壤等技术,生态农业也得拥抱科学嘛。”

不远处,昆嵛山在霞光中绵延起伏,这片土地上的耕作者用“慢”对抗“快”,用“少”成全“好”,在农业“高产高效”的大潮中,守护着一种接近本真的选择,这就是益生蔬菜基地的“减产哲学”。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