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通讯员 朱冠正 张岩
夕阳熔金,大河奔涌。滔滔黄河水在辛庄村外放缓了奔腾的脚步,温柔地浸润着齐鲁大地。辛庄,这个黄河进入山东版图的“第一村”,正以滩区迁建为笔,在母亲河畔书写着告别旧困、拥抱新生的壮丽史诗。
黄河入鲁第一村
这个村子位置独特——三面都与河南省兰考县接壤,又与长垣市隔黄河相望,老人们总笑称这里是“双脚跨两省、炮响闻三县”,也因此,我们村有了“黄河入鲁第一村”的名号,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占胜又一次向慕名而来的游客介绍着辛庄村的历史。
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占胜
“它以前不叫这个名,更早的时候,我们村叫‘斜辛庄’”,据李占胜介绍,这名儿来自一段民间传说:北宋年间,穆桂英曾在此布下迷魂阵,大败辽将白天佐。从此,“斜辛庄”的房子和路都好像被施了法,变得歪歪斜斜,生人进了村,绕来绕去总容易迷路。
传说动人,现实却更沉重。“斜辛庄”的曲折,其实与黄河水患密不可分。1895年,黄河钢瓦厢决口,河水改道,百姓流离。秦占、于园、孟占、叶辛庄、田楼、小河李……周边村落的人陆续迁到此处,聚成了一个新的家。因为怕再遭水淹,大家只能往高处建房,依着地势高高低低地安家,不知不觉竟在村中铺成了一条“环形路”。
“房子没法按北方传统那样坐北朝南地排布,进了村就像走进了一座活的迷宫。1958年,黄河又一次泛滥,洪水吞没了斜辛庄,许多人无家可归,只能投奔亲友,干部群众咬牙重建,花了整整四年,村子终于重立起来,名字也改作了‘辛庄’。”李占胜说。
告别“水窝子”:
十年九淹成旧忆,一梦安澜终有时
李占胜清晰地记得,几乎每年汛期,急促的铜锣声便撕裂村庄的宁静,“跑洪水了”的呼喊瞬间点燃全村的惊惶。“家里的东西啥都顾不上了,抱起孩子,搀着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往村西那片唯一的高岗地上奔命。”高岗地成了临时避风港,油布搭起的棚子下,挤满了惊魂未定的村民,浑浊的泥水在脚下打着旋儿。老村民陈思温回忆道,那时大家心头最重的事就是房子,攒钱、垫高台、借钱盖房、再还债……当地人管这叫“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
村民李建设掰着手指算账:“结婚盖一次房,1982年大水冲垮了;咬牙攒钱再盖,1996年大水又泡塌了半边...好像这辈子就跟洪水耗上了。”辛庄人陷入“攒钱—盖房—冲毁—再攒钱”的绝望循环,财富与希望被反复冲刷殆尽。正如老辈人哼着的旧民谣,“辛庄辛庄,十年九淹心发慌;三年攒钱盖新房,洪水一冲泪汪汪”,辛庄人就困在这样的循环里,尽管倚着黄河,却始终富不起来。
李占胜痛心地摇头:“洪水的影子悬在头上,谁敢把厂子开在滩区?谁愿意把项目投进‘水窝子’?”优质的土地资源无法安心耕作,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村庄在时代浪潮中日渐沉寂。
转机始于2017年。山东省吹响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的号角——“绝不让滩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辛庄,作为黄河入鲁的门户,被列入首批迁建名单。
故土难离,迁建之初质疑声起,70岁的李老汉曾倔强地蹲在自家老屋门槛上:“祖祖辈辈都埋在这黄土里,凭啥让我搬?”李占胜带领支部一班人,不分昼夜走家串户。“政策再好,不如让乡亲们眼见为实!”他组织村民代表数十次参观外地的迁建样板社区,同时让村民代表在村台建设的工地上当监工,当大家亲眼看到坚固明亮的楼房、宽阔整洁的街道、配套齐全的设施,特别是亲耳听到已迁入村民讲述汛期安睡无忧的踏实,坚冰开始融化。
2019年,村台建设工地机器轰鸣,仅用13个月,辛庄村的43栋设施完善的现代化联排楼房拔地而起。为确保公平,村里创新推出“签约顺序+公开摇号”双重选房机制。搬迁那天,张凤英特意用瓶子装了一捧老屋地基下的黄河土,小心翼翼放进新家阳台的花盆里:“搬是搬了,根儿,还得带着。”
住上“新房子”:
广厦千间为百姓,安居乐业沐春风
村台完工之后,辛庄村、王夹堤村两个行政村一起搬到了“新家”,新村有个响亮的名字——“黎明新村”。清晨,第一缕阳光毫无遮挡地洒满村台上的民房和广场。健身器材旁笑语不断,整洁的超市里货品琳琅,卫生服务站窗明几净。
李占胜入户和村民交谈
站在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四层楼顶,李占胜俯瞰新村,语气笃定:“地基抬高了近5米,楼房抗洪标准是按‘百年一遇’设计的。你看这坚固的堤防,再看新村完备的地下管网和应急设施,再大的水,心里也有底了。”不管黄河水位如何变化,黎明新村始终灯火通明,广场舞的音乐声依然欢快。村民赵大海站在自家飘窗前,望着远处波涛汹涌的黄河,感慨万千:“再也听不到跑洪水了的尖叫声,这份踏实的安全感真好”。
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对村台关心备至,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搞绿化,发动爱心企业帮包村台提升人居环境,村台上公厕、广场、商超、诊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新村的生活就跟在城里是一样的”,老李家新嫁过来的儿媳妇丹丹高兴的说道。在新村党群服务中心里,李占胜正带着村干部使用手机给村里老人进行养老资格认证,还有一些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群众会来找村干部帮助缴纳养老保险等业务,群众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新村并非冰冷的钢筋丛林,规划之初,李占胜就坚持融入“黄河魂”:“我们是从黄河滩搬出来的,不能丢了根。”为留住村民的乡愁记忆,在东明县启动“乡村著名行动”时,李占胜提议在黎明新村选择一条主干道路命名为“辛庄路”,同时在辛庄旧村旁的黄河大坝上,树立了“黄河入鲁第一坝”的标识牌,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地标,也守住了辛庄群众的归家道路。
趟出“新路子”:
大河潮头立新志,“第一村”里写传奇
安居更要乐业,辛庄人深知,迁建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嬗变。“黄河入鲁第一村”这块金字招牌,蕴含着独特的机遇。
辛庄老村因地理位置独特得以保留,而这保留的不仅是“黄河入鲁第一村”的独家记忆,还是一本展现黄河滩区变迁的生动教科书,更是亟待开发特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潜在资源。“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能把辛庄老村进行保护性开发,筹划着引入专业团队,利用迁建保留下来的部分特色老屋,打造浓缩黄河滩区生产生活变迁的微型博物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水窝子’到‘向阳花’的蝶变,既让沉睡的老村活起来传承好黄河记忆,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讲好黄河故事。”李占胜看着眼前熟悉的老村若有所思地说道。
站在黄河入鲁第一坝远眺,黄河奔流入鲁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李占胜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独一无二的资源。村里精心设计建造了“黄河入鲁地标”景观,串联“辛庄老村旧址——黄河生产堤步道——村台新村新景”,成为附近热门的网红打卡地。特别是经过这两年的宣传,前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仅今年暑假就有来自曲阜师范大学、菏泽学院等6个高校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到辛庄研学体验“黄河入鲁第一村”。
2023年,李占胜邀请本村在外经商的优秀人才李学礼回村创办“东明县智农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于各种蔬菜的加工和销售,累计投资500万元,建设总面积约 7000 平方的生产加工厂房,并配备一系列配套辅助设施,目前已建设完成4 个 500 吨冷库和一个预冷真空机(共计 1500 平方),已基本满足蔬菜存放需求,产品销售至广州和西安,年销量分别达到约7300万斤和 9000 万斤,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
“光卖原料不行,要提升价值链。”李占胜瞄准了农产品深加工。在上级政策扶持下,一座现代化的石磨面粉加工车间即将投产,同时注册了“黄河入鲁第一村”农产品品牌,“我们计划用好‘黄河入鲁’的文化IP,生产高端面粉、花生油,把辛庄的‘土特产’,打造成有故事、有品质的‘金名片’。”同时,田间课堂、农事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也在规划中,吸引游客春赏麦浪、秋收硕果。”
新村广场上,结束一天劳作的村民们陆续聚拢,妇女们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翩然起舞,孩子们嬉笑着追逐,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悠然闲话,不远处,“黄河入鲁第一村”的老房子静静矗立,俯瞰着脚下这片重获安宁的土地。
从“水窝子”到“黎明新村”,从被动“逃水”到主动“兴水”,从黄土地里的刨食饱腹到文旅农融合的时代弄潮,辛庄村每一步跨越,都烙印着国家“黄河战略”的宏大叙事与“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的民生温度。大河安澜处,幸福正从黄河入鲁第一村,向着更远的远方奔流不息。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