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的“ 重启 ”:从站不稳到跑起来,他用4周捡回青春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0:4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栾海明

在山东省生建八三医院自愿戒治康复中心的训练室里,17 岁的张某正扶着跑步机扶手慢跑,汗水沿下颌线滴落,脊背挺拔、步伐稳健。很难想象,4 周前的他连完整深蹲都无法完成,走路时脊背佝偻如扣锅,走 3 分钟台阶便头晕气短、站立不稳。这场惊人蜕变的背后,是他与被 “处方药” 偷走的青春的一场 “争夺战”。

这一切的转折,要从他口袋里那些不该碰的“药”说起。

被“处方药”偷走的青春

张某第一次被家长领到康复中心时,是4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他缩在沙发角落,帽檐压得很低,说话声音轻得像蚊子哼。监护人红着眼圈说,孩子为了“缓解压力”,偷偷滥用了很久的普瑞巴林,等发现时,身体已经垮了。

康复师给他做了全面检查,结果让人揪心:腿像“没上劲儿的弹簧”,徒手深蹲蹲到一半就晃,股四头肌软得按下去没弹性;走路时肩膀往前勾,后背驼着,走两步就晃悠,核心松得像没拉紧的绳子;3分钟台阶测试刚做完,心率飙到120多,脸白得像纸,说“头晕得站不住”;连俯卧撑都只能撑9个,还塌着腰、耸着肩,全靠胳膊硬“拽”。

 4周“量身定做”的康复:从“挪不动”到“动起来”

没急着上强度,康复团队先给张某搭了个“软梯子”——4周的个体化训练,不求快,只求稳,先把“散了架”的身体一点点“拼”回去。

第一天:从5分钟步行开始的“心肺唤醒”

最初的训练像“哄小孩”。跑步机调至4km/h,比散步快不了多少,让他先走5分钟。康复师守在旁边,手里捏着心率表:“别快,就这速度,心跳不超120,累了就停。”

张某一开始总急,想快点走完,走2分钟就喘。康复师按住他的手:“咱不跟别人比,就跟昨天的自己比。今天能走5分钟,明天能走6分钟,就是赢了。”

后来又加了椭圆机——阻力调最低,15分钟一次,让他手脚配合着动。“你看,脚往前蹬,手往后拉,配合着呼吸。”康复师站在旁边带节奏,“吸——起,呼——落,对,就这样。”

一周后,他能稳稳走8分钟了,椭圆机上手脚也协调了,走下来不怎么喘,只是额头冒点汗,会抬头跟康复师说:“今天好像没那么累。”

八段锦:跟着呼吸“抻”开身体

最意外的是八段锦。一开始张某觉得“老气”,练“双手托天理三焦”时,胳膊举到一半就抖,后背僵着挺不直。康复师不催,握着他的手腕慢慢往上带:“别用劲硬举,吸气时慢慢抬手,呼气管着往下落,让后背跟着‘抻’开。”

练“调理脾胃须单举”时,重点帮他“挺腰”。康复师站在他身后,用手轻轻推他的肩胛骨:“你试试把后背往我手上顶,对,就这样,别含胸。”一开始他总忘,练着练着,不用提醒,抬手时会下意识把后背挺直——练完一套,他会摸摸自己的腰:“好像后背松快了点。”

每天练完八段锦,还加5分钟冥想。让他坐在垫子上,闭眼听呼吸声。一开始他总走神,说“脑子里乱”,后来慢慢能静下来,结束后会说:“刚才好像没那么烦了。”

从“跪姿俯卧撑”到“靠墙静蹲”:肌肉一点点“长回来”

力量训练更是“循序渐进”。知道他上肢弱,没让他直接做标准俯卧撑,先从“跪姿”开始——膝盖着地,手撑在垫子上,练“推”的发力。一开始他撑4组就瘫,每组撑不了几个,还总塌腰。康复师拿个泡沫轴垫在他腰下:“别让腰塌下去,就保持这个弧度,对,用胳膊发力,不是用腰‘拱’。”

两周后,他能跪姿撑12个了,腰也不塌了。康复师悄悄把垫子撤了:“试试膝盖离地?就一下,不行就落。”他犹豫着试了试,居然撑住了——虽然只1个,却愣了愣,抬头笑了,是来之后第一次主动笑:“我刚才……撑起来了?”

下肢也同步练。靠墙静蹲,一开始让他屈膝60度,后背贴墙,30秒一组。他刚蹲10秒就晃,膝盖往内扣。康复师拿个瑜伽砖塞在他膝盖中间:“别让砖掉了,膝盖对着脚尖,对,就这样,撑住。”

他咬着牙撑,脸憋红了也不松。第一周最多撑30秒,第二周能撑1分钟,第三周时,康复师说“试试屈膝90度?”他居然稳稳撑了1分20秒,下来时拍着腿:“好像腿有点劲了!”

 4周后:那个挺拔的少年回来了

训练满4周那天,张某主动提了句:“我想再测测俯卧撑。”

趴在垫子上,他没像之前那样塌腰,胳膊弯下去时后背平直,撑起时动作干脆——一下,两下……直到23下才停,站起来时,胳膊上的肌肉线条隐约能看见。

“再试试深蹲?”康复师递去鼓励的眼神。

他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慢慢屈膝往下蹲——大腿低于水平面,膝盖没内扣,脚跟没离地,蹲到底又稳稳站起来,一连23个,脸不红气不喘。

3分钟台阶测试后,心率3分钟就降到了100以下。他自己走到跑步机前,调至6km/h,跑了10分钟,下来时抹了把汗,抬头说:“我好像能跑了。”

最打眼的是背影。站在镜子前,他不再含胸驼背,肩膀打开了,脊背挺得笔直,走路时步子稳当,连监护人来接他时都愣了:“这……是我家孩子?”

警察也说,这阵子他没再烦躁,会主动跟人说话,有次还帮着整理训练器材,说“等好了,想回去上学”。

不只是身体:捡回的还有“向前走”的信心

如今的张某,每天仍会坚持练20分钟八段锦,傍晚还会去操场走两圈。他说现在看镜子,终于 “像个17岁该有的样子了”。

事实上,4周的康复训练,补的不只是肌力与心肺功能,更让张某重新找回了 “我能好” 的信念。从蹲不稳到能奔跑,从缩在角落到敢抬头微笑,他捡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体,更是被 “处方药” 偷走的、本该鲜活的青春。

“对这些孩子来说,身体的‘重启’只是开始。只要能站得稳、走得远,就知道未来还有盼头 —— 这比任何训练都重要。” 康复师的话道出了康复工作的核心意义。

17岁,本就该拥有 “重新开始” 的勇气。这4周的蜕变,不过是张某人生 “向前走” 的第一步,未来的青春之路,正等待他稳稳踏实地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栾海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