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闫明 通讯员李敏 王广超 崔广勋
进入汛期以来,极端降雨导致多地洪涝成灾,给秋粮作物丰产丰收带来冲击。中国人寿财险灾情所在地机构迅速行动,投入抗灾救灾和查勘理赔工作,力争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在没有遭受极端天气的山东省德州市,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德州市中心支公司同样进入防灾防汛应急工作状态,全力落实防汛救灾应急预案,挨村挨户紧急推进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承保工作,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目前,全市已承保玉米完全成本保险103.46万亩,承担风险保障责任9.83亿元。
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相关负责人及理赔人员到乐陵市遭受冻害的小麦受灾现场了解灾害损失情况。
自2024年新一轮农业保险承保周期以来,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德州市中心支公司聚焦主责主业,累计承保政策性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441.67万亩,承保面积居全省系统16家地市公司首位;共为34.8万户次的种植户承担风险责任43.11亿元,支付赔款4881.94万元,为灾后恢复生产提供了关键资金保障,牢牢守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和安全底线。多措并举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也促进了自身内含价值提升。2024年,该公司入选全国系统地市机构30强,所辖3家支公司入选全国系统县区机构100强、3家支公司入选全省系统综合评价20强支公司。
守牢粮食生产安全底线
德州市地处鲁北黄河冲积平原,是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近年来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用全国0.9%的耕地生产出全国3%的小麦、1.4%的玉米。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韩立霞说:公司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聚焦主责主业,竭诚做好三大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工作,使粮食安全根基不断夯实筑牢。
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对平原县恩城镇的冬小麦进行验标承保。
在德州市武城县,成方连片的玉米已长到牛角般大小,正在吐须授粉,青绿色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油光发亮,农民们忙着田间管理,一派田园风光景象。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武城支公司的员工却无暇欣赏夏日美景,正兵分五路逐村宣传动员种植户参加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张贴承保情况公示,现已承保6.68万亩。他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目的就是尽快完成承保工作,一旦遇到灾害天气,农民种的玉米最起码能保住物力、人力投入。
2024年武城县甲马营镇4484户的6万多亩玉米投保完全成本保险,8月份遭受暴雨灾害,最大降雨量262.6毫米,造成玉米大面积受灾。出险后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迅速启动理赔应急预案,经查勘1574个农户种植的1.8万亩玉米不同程度受灾,其中绝产面积6500亩,累计赔款704万元,扣除财政补贴,赔款是农户个人所缴保费的6.3倍。种植大户王伟个人出资2.7万元投保的3090亩玉米获得赔款91.87万元。王伟激动地对记者说:“有了这笔赔款,就保住了种植的所有成本,使我不至于血本无归,还有钱买化肥、种子接着种植冬小麦。今年小麦大丰收,让我缓过玉米受灾收入降低的劲。今年玉米刚下种我就打听何时买保险,这不,前几天刚一宣传我就首先投了保。”
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对平原县王杲镇遭受冻害的小麦进行查勘理赔,争取赔款及时到位助农尽快恢复生产。
“遇到灾害心不慌,农业保险来保障。”这句话道出了德州市平原县农民的心声。中国人寿财险平原支公司经理王建介绍,保障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前几年,全县小麦、玉米推广的主要是保物化成本的种植保险,承保率也相对较低。自2024年起按照国家惠民政策推行完全成本保险,在农户承担小麦、玉米保费每亩分别增加2.4元和4.4元的情况下,保障金额每亩均提高500元。公司在县财政、农村农业、金融监管等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深入宣传发动,今年共承保小麦和玉米59.3万亩,承保率达到93%,承担风险保障5.78亿元,成为全省系统“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第一县”。今年小麦受病虫害影响导致减产,这可愁坏了承保区域内4650个种植户。公司接到报案后,全员发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查勘定损工作,并赶在小麦机收前完成了定损,确保夏收夏种两不误。“没有想到国寿财险的赔款能这么快交到我们手上,公司还为我们聘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收种,这给我们在经济和技术上带来了极大帮助。”种粮大户赵宗光看着银行卡里划转的4.3万元赔款,无限感慨地说道。
延伸丰富粮食保障链
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在开展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牢牢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商业性收入损失保障方案,使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统筹推进,构建起多层次、全流程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减产保成本、增产必增收。
平原县是山东国寿财险“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第一县”。图为支公司负责人到田间地头了解粮食风险保障需求情况。
在德州市乐陵、齐河、平原、陵城区等县市区,该公司开办了商业性小麦气象指数保险和商业性小麦种植保额补充保险。商业性小麦气象指数保险每亩的保险金额不高于小麦市场价值与完全成本保险的差额,由种植户与公司协商确定。参加保险后,当小麦在约定的保险期间遭遇低温冻害、倒春寒、风灾等灾害时,视为发生保险事故,该公司将根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不同气象指数和约定的相关赔付标准进行赔偿,彻底稳定了种植户的种植收入预期,调动了种粮积极性。商业性小麦种植保额补充保险则主要承担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给小麦带来的损失,使农业保险从“保成本”迈向“保收入”。
禹城市农业农村局、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禹城支公司到带状复合种植基地了解大豆、玉米长势和相关农产品市场价格情况。
禹城市积极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探索大豆玉米带状种植,实施“稳粮增豆”工程。该公司与地方财政、期货商品交易市场联手打造的“保险+期货”模式,成为帮助农民规避价格风险、保障收益的有效金融工具。自2022年在禹城市开展“保险+期货”试点以来的三年间,累计承保21.54万亩,涉及农户1729户次,提供风险保障达2.22亿元,实现赔付996.19万元,助力国家大豆振兴计划。“我们利用期货市场提供的价格风险对冲平台,打通了由普通农户到期货市场风险转移的渠道,分散和化解了价格下跌的大面积风险。” 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助理吕峰介绍说。
风险减量护航粮食安全
当前正值秋粮灌浆结实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联合当地农业农村局建立“保险+农技”服务队,在平原、齐河、乐陵、陵城区、庆云、武城、夏津、禹城等县区,邀请当地农业专家开展农事巡田活动,发放近2万份科技明白纸,指导农户科学喷洒农药和叶面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夯实秋粮稳产基础。其实,这正是该公司从事后理赔到事前干预、从被动赔付向风险管理转变的生动实践。
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齐河支公司到参加高标准农田设施保险的龙轩家庭农场,向种粮大户了解农田设施管护使用情况。
近年来,该公司还投入风险减量专项资金,利用空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实现了农作物全覆盖快速识别的全周期风险管护服务,提高灾前预防、灾中救治和灾后理赔等工作能力。联合第三方科技公司通过对比五年卫星影像和气象数据,构建小麦、玉米病虫害预测模型,为提前防治奠定了科技基础。在平原、齐河、乐陵等几个产粮大县,公司还建立多个智慧农业服务站,配备土壤墒情监测仪等物联网设备,并与科研机构共建种质资源灾害数据库,开发小米、玉米等作物专属防控模型。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乡村振兴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藏粮于地”战略的基础。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模式的有益创新与探索,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在齐河县率先进行了高标准农田设施保险试点。当机电井工程、PE管道工程、电力工程及其全部配套设施设备因雷击、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和机械损坏、电气事故、技术风险、人为风险等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该公司将负赔偿责任。该项目通过商业保险杠杆作用和补偿机制,畅通了管护资金的来源通道,化解了管护难、维修难的问题,对粮食生产安全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聘请农技专家指导农户对秋粮进行科学田间管理,不断夯实高产稳产基础。
中国人寿财险德州市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韩立霞向记者表示,要让农业稳民心、安天下,农业保险就要强农、惠农、富农,努力成为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及稳定农民收入的得力金融工具。下一步,公司将在德州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金融监管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围绕德州市构建高质量农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和重点实施的“五个一”工程,研究全产业链综合性保障方案,为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