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乡村建设“深度对话”,山农学子投身驿站生态建设实践探索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8:20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出路在科技,底色是生态。以“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为主题的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工作,是山东农业大学在农业农村领域发展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积极响应学校工作、勇担新农人强农爱农的时代担当,来自山东农业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五名同学组建“荷韵兴乡 产业兴农”乡村振兴驿站科技专员服务团,成立驿站建设课题小组,在校团委指导下,这个暑假前往微山湖红荷湿地、滕州市卧龙滩家庭农场、西韩庄村粮库等乡村振兴驿站,开启了一场与乡村建设“深度对话”的探索之旅。

生态筑基:绿色发展铺就乡村振兴 “致富道”

为助力家乡绿色发展、解码农业养殖难题,团队于8月10日上午前往微山湖红荷湿地及附近驿站,并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乘船入湖,实地探访“渔上人家”。成员们了解到,景区依托万亩荷塘生态资源,实现“旅游+农业”深度融合。针对乡村旅游问题开展精准帮扶,为湖区健康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升级注入科技新动能、凝聚发展新活力。

“作为学生科技专员,我们自当秉持建设家乡和发展农业的热忱,助力当地渔区生态养殖发展,让‘渔上人家’守住微山湖碧水清波,让绿色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服务团成员朱逊表示,为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道路,让乡村驿站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目的稳步落实,山农学子的脚步从未停歇。

图为服务团在与微山湖中生活的渔户交流

躬耕沃野:让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自2024年寒假初次走访大坞镇西韩庄村起,山东农业大学“荷韵兴乡 产业兴农”乡村振兴驿站科技专员服务团驿站建设课题小组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今年暑假,团队再次回到这里,下田间、入粮库,为乡村振兴驿站建设续写新篇。

循着去年走访时记下的民情台账,我们用入户随访、问卷补充和专题座谈的方式,细致跟进村里的变化。交谈中,村民们依然牵挂着小麦早衰问题——这也是去年走访时就被反复提及的痛点。团队当即向大家推荐了学校自主研发的抗早衰小麦种子。结合去年收集的土壤数据,团队具体讲解了山农系列品种如何适配本地气候,从抗逆性到产量稳定性的优势,还带来了更新后的种植手册。村民们频频点头,眼里充满期待。犹记得团队初次走访时,面对一帮青涩的大学生,村民们眉头紧锁,眼里满是犹疑。

从陌生到信任,从记录问题到带来方案,这份跨越四季的联结,让团队理解了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后续团队会持续对接专家,让科技的种子在西韩庄结出丰收果。

图为服务团深入粮库询问粮价

乡野焕新: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翼”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团队来到滕州市卧龙滩家庭葡萄农场。作为山东农业大学的乡村振兴驿站,团队与农村联系密切,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投身劳动,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同时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联动专业老师,结合家乡发展实际,为农场精准支招,助力农场产业升级。

团队建议农场加强品牌建设,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拓宽销售渠道,同时,依托农场资源转型发展农家乐与葡萄采摘园,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葡萄虽小,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图为服务团在葡萄农场调研参观

“在下乡实践时我常常想,作为山东农业大学学子,我们该如何真正扎根乡土,直到我握着农具走进果园,跟着渔船进入湖中心,用课堂知识帮助优化种植方案……”团队负责人王思博深有感触的说,“看着枝头饱满的果实,那一刻,我想我找到了方向。”

与此同时,在筑牢乡村生态屏障的道路上,山东农业大学率先垂范立标杆,坚持做好生态农业研究建设与乡村绿色发展相结合,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协同发展,把生态研究与技术推广、绿色种植与品牌打造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全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

(来源: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王思博 徐一鸣)

责任编辑:徐玉芹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