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滨州
脚沾泥土为初心
“知行淬火·赋能发展”体悟实训学员 关雅敏
“知行淬火·赋能发展”号角催征,我暂别市局案牍,踏入基层热土。翻开县区的财政账本,“收支往来”的预算执行数载满了基层财政人的坚守担当,“红蓝标记”的经费调度表指向了头等大事的民生所需。一瞬间,我的工作变得具象化,冰冷的数据在此刻有了温度,化作奔涌的热流激荡心间——这不正是基层最真切的呼声?不正是我此行的初心所在?为民生温度,在账本中读懂“三保”千钧之重。深入乡镇(街道),翻阅低保台账时,那些密密麻麻的签字与数字不再抽象。工作人员一句“这钱就是他吃药吃饭的指望”,如重锤击心。“三保”的刚性,根植于千万个无法闪失的生存期盼——它是预算安排里不容推卸的生命承诺,我顿感肩上使命沉重了许多。为企业呼声,在车间里领悟“增收”根本之道。在工业园区,曾受政策惠及的企业负责人问道:“政策到期后更新设备税负是否会受影响?能否扶上马再送一程?”这追问,道出了企业所盼,启示了财源培植新思路。办公室里精心论证的点,能否真正滋养市场活水?这让我深刻领悟,“放水养鱼”贵在精准,“绣花功夫”重在持续。为担当成色,在泥土里参透“理财”发展之要。从组织乡镇(街道)、区直部门共商“过紧日子”的良方,到助力国企谋划发展新篇,实训的每一天都在求解发展与约束的时代命题。当带着泥土气息的实情凝结成《滨城区财政运行分析》建言时,我顿悟:“财政”的落点,是让企业轻装前行、群众温饱无忧、城市健康运转;唯有脚沾泥土,才能听见数据背后的民生交响。淬火赋能,淬的是俯身向地的初心,炼的是负重致远的担当。基层这本无字大书,以最深的泥土与最真的声音,校准着财政工作的价值坐标:我们拨动的每一个算珠,都应当化为润泽万物的春雨;我们执掌的每一份财力,都应当成为大地回春的磅礴力量。这正是我躬身基层的答案。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知行淬火·赋能发展”体悟实训学员 马小川
七月流火,我踏着泥土芬芳走进无棣县教体局。这次体悟实训于我而言,既是寻找教育初心的“溯源之旅”,更是校准工作坐标的“修行之路”。基层是教育政策落地的土壤,是教育温度传递的末梢,唯有沉下去“接地气”,才能工作中“有底气”。
在角色转换中读懂“基层责任”。市直科室里,我是政策执行的“中转站”;基层岗位上,我成了教育实践的“操盘手”。带着“五个一”实训任务,我走访了4所学校、3所幼儿园,在探讨如何盘活现有资源、激发乡村学校的内生动力时,在讨论如何解决优质青年师资“引不进、留不住”的结构性困境时,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干部的“双肩”,一头承载着政策的刚性要求,一头担负着师生的殷切期盼。在基层沃土中汲取“实践养分”。蹲点调研“课程超市”助力课后服务提质升级时,发现了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缺员的痛点,捕捉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堵点。这些发现,让我更加明确:教育工作既要“仰望星空”把方向,更要“脚踏实地”解难题。为此,我积极对接省市资源,聚焦职责范围内可协调事项,全力争取省级试点在本地落地实施,切实推动基层诉求直达省级决策层面。
在总结提炼中激活“基层智慧”。无棣的研学课堂里,渤海贝壳堤成了活教材;学校劳动基地中,蔬菜种植变身育人课程。我和基层同事们一起梳理这些实践创新,形成了《山海古邑育新苗 五色研学绘华章》的特色教学案例,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重点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推广。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不是简单的政策“试验田”,而是教育创新的“发源地”。
基层之行,让我读懂“我去基层为什么”,为了让教育政策更贴民心,让育人举措更有温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共享教育优质均衡的阳光。这份向下扎根的沉淀,必将转化为向上生长的力量。正如教育之道,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