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探寻非遗传承与社区养老融合的新路径,今年暑期期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相空间—艺伴桑榆,非遗传情”社会实践团队学生志愿者深入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济南春江郦城社区、淄博周村东马村、临沂兰陵时村等多地,开启了一场“非遗赋能银龄”系列志愿服务,以定制化非遗体验课程,让老年群体在技艺传承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在互助交流中收获精神滋养。
揣着问卷和笔记本,志愿者走访社区和乡村老人,关心问询“您平常在家都做些什么?”“要是玩手工,更爱剪剪画画,还是捏捏编编?”细心记下老人们的偏好,找好开展志愿服务的“指南针”。
在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春江郦城社区活动室等地,青年志愿者们发挥设计专业优势将非遗柳编技法化繁为简。他们把粗细不一的柳条分类整理,将盘底、起圈、编织等复杂步骤拆解成连贯易懂的动作,用“像编麻花辫一样绕圈”“把柳条当成调皮的孩子慢慢顺服”这样生动的比喻讲解技巧,蹲在老人身边手把手纠正缠绕角度,指尖与柳条相触的瞬间,仿佛完成着一场跨越代际的手艺接力。
柔韧的柳条在老人们掌心渐渐听话,有的老人想起年轻时用柳条编筐挑水的日子,有的回忆起母亲用柳篮盛蔬菜水果的光景,那些关于勤劳与智慧的生活片段,随着柳条的穿梭在空气中蔓延。当一个个带着草木清香的柳编小篮、置物筐慢慢成型,老人们反复摩挲着自己的作品,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那份从指尖到心间的满足,正是“非遗助老”最鲜活的诠释。
带着社区活动积累的经验,志愿者们深入淄博周村东马村、临沂兰陵时村等地,开展非遗绒花等非遗技艺课程。在李奶奶家的院子外,志愿者小周正捏着铁丝教她“先弯个小圈,像捏饺子边儿那样,绒花的花瓣就鼓起来了”;王大爷院里,志愿者小陈蹲在旁边示范“绒花绕圈要松紧保持一致”;在赵奶奶家中,手里攥着钩针和棉线,志愿者小刘握着她的手慢慢勾:“您看,这针从线圈里穿过去,一拉就成个小疙瘩,跟纳鞋底的针脚一个理儿。”一对一的教学里,总有说不完的话。李奶奶扎绒花时,说到:“等我学会了,给我小孙女做,她最爱这漂亮小物件。”
在志愿服务期间,团队成员用设计专业的巧思拆解非遗技法,再配上一对一的耐心指导,让老人们在指尖翻飞间重拾起手艺的乐趣。那些院落里的非遗作品,不仅藏着老人们对生活的念想,更让青春力量在与银龄的畅聊中扎下根来——当青年的巧思遇上岁月的智慧,非遗手艺便成了连接两代人的桥,在寻常日子里织出了最暖的温度。
青春的脚步还在继续,非遗的传承不会止步。在这场跨越代际的牵手里,老人们收获了快乐与价值,志愿者们汲取了智慧与力量,而那些带着生活气息的非遗作品,正成为时光里最温暖的注脚,诉说着“艺伴桑榆”的动人故事,也见证着非遗在银龄生活中绽放的别样光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李佳慧)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