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齐鲁|东平这座石坊,见证父子状元传奇往事

人文齐鲁 昨天20:12

文|孙晓明

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门楣之上》今年3月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后,反响热烈。其中,泰安篇《东平梁氏——状元故里 久久为功》引领人们穿越历史,回眸北宋时期的东平,曾先后走出父子两状元——梁灏被钦点状元24年之后,其子梁固亦高中状元。这对父子状元的故事流传千古,开启了梁氏家族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

在今天的山东东平县州城街道,仍矗立着一座“父子状元坊”,无声述说着这段传奇往事。

“状元故里”与梁氏家族

山东泰安东平县,素有“状元故里”之称。北宋时期,这里走出了两位同出一门的状元——梁氏家族的梁灏与梁固。梁氏家族是东平历史上显赫的世家,不仅诞生了父子双状元,还有“祖孙三丞相”之誉,族中先后有167人考中进士。

自隋唐确立科举制度至清末废除,中国历史上共产生过800余名状元,而父子同为状元的只有梁灏、梁固父子和张去华、张师德父子两例。

梁氏父子状元的家乡——东平梁林村,至今仍生活着600多位梁氏后裔。“林”在当地指家族墓园,梁林村即因梁氏家族墓园而得名。这里长眠着梁氏家族自九世祖叔虞公至今的七十多代族人。3700多座坟茔中,有7座御葬坟,也就是皇帝赐葬、朝廷出资修建的陵墓。

2010年,人们在墓园旁建起中华梁氏大宗祠,全国梁氏后裔云集于此,祭拜先祖。大宗祠旁保留着一座始建于宋朝的武侯祠堂,墙上悬挂的“武侯遗宗”匾额,记载着家族先祖封侯拜相的荣光。

梁氏家族人才辈出,其中最为人传颂的就是北宋状元梁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三字经》中的描述虽为讹传(梁灏实际中状元时年仅23岁,而非82岁),却折射出古人对持之以恒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推崇与尊敬。

梁灏藏身山洞中苦读

梁氏族谱中,对梁灏的一生有着较为准确的记载:梁灏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梁通曾任天平军节度判官,父亲与叔父皆在军中担任要职。家中虽多武将,却极重文教,少年梁灏早早拜入名师门下,在须城(东平老城)研习典籍。

须城作为宋朝州府治所,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市井繁华,商船如织。然而,在潜心向学的梁灏眼中,此地并非读书佳处。18岁那年,他毅然决定去海潭寺读书。海潭寺远离城市,距离须城约三十里地,四周山林环绕,路途崎岖,梁灏在这里埋头苦读。三年后,他赴京赶考。

据载,梁灏自幼好学,曾带疑难问题去请教名家王禹偁,王拒之不答。梁灏发愤读书,几个月后再去请教,令王禹偁刮目相看。梁灏初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师时曾上书皇帝论治国之道,主张选才不应仅凭诗赋,须注重治国安邦的真才实学。有朝廷官员见梁灏颇有才学,欲留他在京城任职,但21岁的梁灏志存高远,选择重返海潭寺继续读书。

一次,梁灏的家人来给他送衣服,在寺里怎么也找不到他,一问住持,方知梁灏跑到西边那个山洞里面读书去了。原来,海潭寺时常会有香客到访,每逢初一、十五,人流更是络绎不绝,声音嘈杂。梁灏发现附近山林幽寂,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鲜有人迹,峭壁间有一山洞。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梁灏每日清晨绕山攀岩,爬到那个山洞里,带上一点吃食和水,在那里一待就是一天,静静地读书。山洞位于悬崖峭壁上,几乎没有可走的路,要手脚并用才能艰难地爬入洞中。但在梁灏看来,那正是难得的清静之地,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会去山洞里读书。

两年后,23岁的梁灏高中状元,由此步入仕途,历任翰林学士、开封知府等职。其间,他曾与杨砺、朱台符、李若拙同掌科举事务,又与钱若水等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梁灏精于吏事,奏对明敏,见解深远,深得真宗赏识,凡大臣奏章,常交梁灏与薛映先行审阅,参议可否。可惜,天不假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梁灏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仅42岁。

梁灏存诗甚少,如“细雨隔帘烟火灭,落花风动欲黄昏”“草色墙阴合,花香夜雨和”,描写寒食景象,颇为生动。著有文集十五卷,今已佚。

“父子状元”名扬天下

梁灏有三子:梁固、梁述、梁适。宋时,按照朝廷惯例,官员功成可荫及子孙。作为三品大员,梁灏去世后,其长子梁固本可受荫封直接为官。梁固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字仲坚,自幼胸怀大志,崇尚气节,曾著《汉春秋》,深得父亲梁灏赞赏。然而,面对唾手可得的功名,梁固却做出了让人吃惊的选择,他虽已凭父荫获赐进士出身,却主动上书登闻院,恳请收回成命,愿凭真才实学博取功名。

梁固继承父志,进入父亲当年日夜苦读的山洞,终日与山林、典籍为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梁固一举夺魁,高中状元,时年仅22岁。梁灏、梁固这对“父子状元”的美谈一时传遍天下。

中状元后,梁固初授将作监丞,后升任著作郎,入史馆任职,历任户部判官、判户部使三司勾院等职。梁固为人豪爽,善与人交,疏财慷慨,明于吏道。马元方掌管三司时,处事多有疏漏,梁固屡奏朝廷,革除了财源流失之弊。当时全国刑狱混乱,错判、误判比比皆是,梁固奉诏审查刑狱,仔细研究,明察暗访,断案公允,处置得宜,赢得朝野赞誉,时称“平审”。

梁固博览群书,才学渊博,奏颂文辞甚为工整,著有文集十卷。遗憾的是,他的寿命比父亲梁灏更短,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因病早逝,年仅32岁。

梁灏的次子梁述亦早逝,一生无太多作为。

三子梁适,亦中进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虽父、兄早亡,梁适却表现出非凡的毅力,曾编纂父、兄文集,得宋真宗嘉许,并于景祐元年(1034)凭真才实学考中进士。梁适以直言敢谏、为政清明著称,他致力于学业与政治,以自身努力延续家族荣光,赢得“忠孝三梁”美誉。

诗书传家的典范

梁灏、梁固这对父子状元的故事在民间传为美谈,为后世学子树立起勤学典范。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对父子状元,把他们读书的地方更名为“书堂峪”,给山洞取名“状元洞”。梁氏族人引以为荣,常以此训诫子孙: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功业。以苦读为荣,成为梁氏家规、家风。除“父子状元”外,梁氏家族还涌现过梁适、梁子美、梁焘“祖孙三丞相”的佳话,成为东平显赫世家与诗书传家的典范。

据考证,梁姓源于春秋时期夏阳少梁邑,以国为姓。梁后被秦穆公所灭,然梁姓存续。朝代更迭中,梁氏先后徙居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东原(今山东东平)等地,其家族显赫之久,史上罕见。宋朝是东原梁氏家族鼎盛时期,族人居朝为官者颇多,当时有“梁半朝”之称。显赫家族亦衍生诸多传说,最著名的当数山东、河南一带流传的戏剧《满堂笏》,“笏床多插梁家板,赤心尽报宋江山”即为其写照。

《泰山编年通史》载:梁氏唐末自濮州移居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此后名贤辈出,除梁灏的祖父梁通(天平军节度判官)及梁灏与梁固、梁适父子外,族人中还有梁彦昌(梁适之子,历任郓州通判、德顺军郡守)、梁彦通(梁适之子,曾任华州知州)、梁子美(梁适之孙,历任河北都转运使、户部尚书、尚书右丞)、梁蒨(兵部员外郎)、梁焘(梁蒨之子,任尚书左丞)、梁楷(南宋画家,曾任画院待诏)等,皆以吏干或才艺闻名。

父子状元牌坊今尚在

在今天的山东东平县州城街道,仍矗立着一座“父子状元坊”。此坊是为旌表梁灏、梁固这对状元父子而立的。古时,东平州城呈龟形,传龟有七十二经络,故城内设七十二条街巷、七十二胡同、七十二牌坊。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路经此地,牌坊多被拆除,唯留父子状元坊。此坊为历代文人所景仰,为世人劝学之典范。

据史料记载,父子状元坊原坊为木质结构,具体始建年代无从考证。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兖州知府金一凤出于对梁灏、梁固父子的推崇,因原坊倾圮,奉旨重修,改为石坊。牌坊以曲阜青石砌筑,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为中间高、两边低、单檐仿木牌楼形式,高8.5米,宽10米,基座石高0.5米、长3.5米,匾额上镌刻金一凤楷书“父子状元”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中柱正面镌刻金一凤题书的一副楹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金一凤重修的“父子状元坊”后遭损毁,现在这座石坊是1997年依原坊图样恢复重修的。

距离父子状元牌坊不远处,另有一座“龙门连跃坊”,铭记着明嘉靖末年东平州人武之大两中进士的传奇。武之大,字连城,第一次考中进士之后,当官后被贬,之后他发奋图强,孜孜以求,第二次又考中进士,当了县官,后官至右参政,如鲤鱼两跃龙门,故有“龙门连跃”之誉,正应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理。

历史上,东平县有250余人考取进士,鼎盛时期老街上矗立着数十座牌坊,彰显着一个个家族的荣光,也见证了向学之风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一个家族走出父子双状元、祖孙三丞相,将梁氏家族孜孜不倦的勤学之风深深烙印于这片土地。梁氏家族的勤学之风也逐渐融入当地民风,影响着更多的人,泽被后世。今天的梁林村,既因状元故里闻名遐迩,更因深厚的勤学传统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理事、泰安市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孔昕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