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以专业与温度护航心灵重生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7:02

在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自愿戒治康复中心的心理咨询室内,一场场与康复人员的心灵对话,正持续书写着向光而行的救赎故事。17 岁的小美(化名),便是这里众多重生者的缩影 —— 曾经被药物滥用与心理创伤双重困境裹挟的她,在中心心理咨询师团队的专业守护下,成功挣脱阴霾、拥抱阳光。这一蜕变的背后,是该中心以专业为基、以温度为翼,为康复人员筑牢心灵康复防线的生动实践。

初遇:青春困于阴霾,伤痕藏于沉默

17 岁,本应是鲜衣怒马、张扬绚烂的年纪,小美却宛如一株被暴雨击垮的幼苗:厚重的长刘海遮住大半张脸,说话声音轻得几不可闻,双臂上新旧交错的疤痕,无声诉说着她未曾言说的痛苦。在与咨询师的首诊面谈中,这个瘦弱的女孩才终于缓缓掀开了尘封已久的伤口。

据小美讲述,童年时期的严重心理创伤如影随形,多次将她推向自伤甚至自杀的边缘。为缓解蚀骨的痛苦,她开始滥用愈美片、金刚烷、普瑞巴林等药物,且这一行为持续了两年之久。然而,这种 “饮鸩止渴” 的方式,不仅未能抚平心理创伤,反而叠加了躯体痛苦,让她在黑暗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类似小美的困境,在我们收治的康复人员中并不少见。如何精准破解困局,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困境,是我们工作的核心起点。”中心心理咨询师表示。

攻坚:科学评估定方向,“一人一策”破症结

精准干预,始于科学评估。为全面掌握小美的心理状态,咨询师为其开展了 SCL-90 心理测评,结果令人揪心:测评总分高达 285 分,远超 160 分的阳性阈值,其中 “恐怖” 维度得 4.4 分、“人际关系敏感”得 4.0 分、“抑郁”得 3.7 分、“焦虑”得 3.6 分,多项指标严重超标,显示出显著的心理异常症状。

结合面谈获取的信息,中心心理咨询师团队立即开展集体研判,最终精准锁定小美心理问题的核心症结:童年创伤、药物依赖、自我否定三者相互交织,形成了“恐惧 — 回避 — 抑郁 — 焦虑”的恶性循环。针对这一症结,团队为小美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干预方案,明确四大攻坚方向:帮助其建立安全感、修复人际信任、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处理童年创伤记忆。

“‘一人一策’的精准评估与干预模式,是我们中心心理咨询工作的核心特色,也是保障康复效果的关键。每一位康复人员的情况都不同,只有精准对接需求,才能让心理干预真正发挥作用。”团队负责人介绍。

起伏:守护伴随成长路,耐心静待 “破茧时”

心理康复从来不是一条坦途,小美的康复过程也经历了多次起伏与反复。在一次沙盘治疗中,小美将代表“家”的房子、代表“生机”的树木都摆放在沙盘边缘,沙盘中央则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像,旁边还放着一只蚂蚁,并为这幅沙盘作品取名“上帝已死”。“耶稣就是我,我扛不住压力,想过自杀;蚂蚁是用来恶心自己的,我讨厌现在的样子,更讨厌过去的经历。” 小美坦言,她给自己的外貌打-100分,性格打1分,过往经历打0分,自我否定的认知已深入骨髓。

转机在持续的守护中悄然出现。一次,小美请假回家,期间她第一次主动向母亲哭诉了童年遭遇。事后,小美的母亲特意致电中心致谢:“孩子真的变了,愿意跟我交流心里话了,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然而,成长的路上仍有波折。在后续的团体沙盘活动中,当有成员挪动了她摆放的“家”的模型时,小美立刻将模型挪回角落,直言“不想分享”;在催眠治疗中,当通过引导“见到”曾经的“闺蜜”时,她情绪崩溃、泪如雨下,甚至在夜里哭闹着说 “不想活了”。面对小美的退缩与反复,咨询师团队始终保持耐心与包容,不断给予她鼓励:“慢慢来,我们会一直陪着你,等你准备好。”

这份不催不逼的守护,正是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自愿戒治康复中心“人性化康复”理念的生动体现 —— 尊重康复人员的成长节奏,用耐心与陪伴为他们搭建心理安全的 “避风港”。

向阳:数据见证蜕变,青春重焕生机

随着曼陀罗绘画、内观三问、沙盘心愈、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手段的持续开展,小美的变化日渐明显:她开始主动走进教室,选择坐在前排听课,课堂上会积极参与互动,嘴角也时常挂着浅浅的笑容;在中心组织的康复活动中,她跟着教练一招一式认真练习八段锦,阳光洒在她身上,尽显青春应有的活力 —— 那个曾经缩在角落、沉默寡言的女孩,正慢慢“焕”发生机。

后续的日子里,小美的开朗愈发明显:与母亲通电话时,能聊上许久家常;遇到咨询师,会主动分享自己喜欢的cosplay照片。而最新的SCL-90测评数据更直观地见证了她的蜕变:总分从285分降至170分,“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此前严重超标的指标均大幅下降,心理状态逐步回归正常。

“虽然偶尔还会闹点小情绪,但她内心的‘褶皱’已经被慢慢抚平,对生活也重新燃起了希望。”看着小美的变化,咨询师倍感欣慰。

后记:以爱为炬引归途,心有暖阳皆向阳

“像小美这样的孩子,内心深处都藏着对温暖与被爱的渴望。只是过去的创伤与困境,让他们筑起了厚厚的心理‘防火墙’。”中心心理咨询师表示,作为康复人员的心灵守护者与引路者,团队始终坚持用爱心、耐心、细心拆去他们心中的壁垒,用专业与热忱搭建信任的桥梁。

责任编辑:栾海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