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罡:鹰击长空 百变金“罡”护沂蒙
警界 10-27 2442
10秒,是宋清罡化身“蒙山雄鹰”,出警时人机协同最小作战单元启动的时间;
14秒,是宋清罡化身“警营鲁班”,抓捕时利用自研“甲级破拆法”开锁的时间;
3小时,是宋清罡化身“沂河蛟龙”,在水下持续安检和搜排爆的时间;
100%,是宋清罡化身“钢铁长城”,研发获得国家专利的警用装备“一种阻车装置”,阻拦嫌疑车辆的成功率。
他被战友们称为百变金“罡”,研发“空地一体化作战”新平台,创新“无人机+机器人+特警蛙人”水下搜排爆新战法,探索“低分贝开锁”融合“暴力破拆”的“甲级破拆法”新手段……

以实战为导向,以创新求突破。在高瘦干练、英姿勃发的宋清罡眼里,新时代的公安特警,就是要在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提升工程中不断淬火提升,锻造成为思维新、拳头硬、作战协同的多边形战警,切实当好党和人民的“刀把子”,坚决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直面生死,以20余个新战法打赢1100余场硬仗
100米弹无虚发,2分9秒创造武警新疆总队300米特种障碍记录……
在西部边陲服役的8年里,大漠的风沙磨砺了他的品质,雪山的清泉坚定了他的信念,部队大熔炉锤炼了宋清罡的过硬本领。

5公里长跑、400米冲刺、攀登、下滑、射击……转业特招到临沂特警后的宋清罡,依然坚持日常科目训练,同时,将关注点看向空中、水下,不断解锁无人机协同、水下搜排爆等警务新技能,在实战中屡建奇功。
2021年2月15日,费县发生一起持刀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后持凶器潜逃至绵绵群山。凶手此前从事屠宰业,性格极端、心狠手辣,曾扬言:杀了人,警察也找不到,就算找到了,也要杀几个垫背。
大雪纷纷,方圆30余里的雪山一片苍茫。临沂公安迅速集结警力,迎着暴风雪攀山越岭,展开地毯式搜捕,宋清罡再次成为搜捕队伍的急先锋。
然而,搜捕如大海捞针,谈何容易,连续多日无战果,宋清罡迅速调整战术,突击队化整为零,以最小作战单元齐头并进,如无数颗钢钉洒满茫茫雪山。无人机盘旋升空,逐步压缩搜索空间,经11个昼夜鏖战,终于通过地面和无人机搜索,发现了躲在悬崖山洞里的犯罪嫌疑人。
岩洞通道只能容纳一人匍匐前进,关键时刻,宋清罡主动请缨:“我实战经验最多,我上!”
岩洞黑暗,敌暗我明,危机四伏。向前爬行仅5米,藏在石堆后的凶手暴起袭击,被宋清罡机敏地躲过,闪亮的刀光贴着宋清罡的脸滑过,凶手无视鸣枪示警,再度挥刀刺来,千钧一发之际,宋清罡果断开枪还击,将凶手击毙。
危急关头冲锋在前,关键时刻敢于亮剑。从警12年,1100多次抓捕行动无一失手,身边的战友是他克敌制胜的依靠,20余个新战法是他冲锋在前的底气。
40码的速度,瞬间漂移掉头,精彩程度堪比警匪大片,驾车人就是宋清罡。为了跑赢驾车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宋清罡拜创造汽车漂移入位世界吉尼斯纪录的高手为师,自掏腰包买了一辆二手车,把训练作为唯一用途,轮胎磨到漏气为止,自2019年购入以来,已经换过50多条轮胎。从此,临沂特警有了机动车漂移截停战法。

警航队实验室白板上写满推演公式,墙面上订满设计草图,第一根无人机专用人工智能手臂在这里诞生。训练场上,无人机飞抵现场,智能手臂抓取“爆炸物”,机器人排除险情,在临沂特警,排爆作业全程实现无人化。
10余个不同类型的锁具依次排开,68名突击攻坚大队队员在宋清罡带领下,锤炼“甲级破拆法”,计时器一次次归零,又一次次启动,1秒、2秒……,数字到了14秒时,面板一夹即除、锁芯一撬即断、锁舌一拨归位,“门”应声而开,队员们为每一个成绩合格的战友报以热烈的掌声。
革新是战法提升的关键,实战是对战法最好的检验。
2022年7月23日,兰山区一小区有人持枪打穿隔壁防盗门,面对抓捕民警,嫌疑人锁上铁门,负隅顽抗,宋清罡以“甲级破拆法”,仅用14秒便打开房门,第一个冲进去,出其不意迅速控制作案分子。此时,嫌疑人距自制猎枪仅一步之遥。
20余个战法,宋清罡与队员们在与挥舞菜刀的凶手过招时用上了,与公路上携带仿六四式手枪的毒贩较量时用上了,与点燃煤气罐、叫嚣着要与民警同归于尽的暴力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时也用上了……
护航发展,以“共同体”机制守护“物流之都”
2025年7月5日下午5点,作为助力消费和拉动经济的重要活动,刀郎巡回演唱会在临沂举办,大量歌迷和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一次,通过无人机空中巡查时,宋清罡发现“欢唱区”路口滞留数百名观众,情绪激动。随着一声令下,3个特警执勤点秒级响应,派出运警车将游客及时安全送达演唱会入口,网友拍下的视频广为流传,不仅登上了网络热搜,也暖了一座城。

临沂是闻名全国的“商贸名城、物流之都”,常住人口1196万,流动人口100余万人,市场主体152.5万个,人口和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
商贸富了临沂、文旅热了临沂,守护平安的任务异常繁重。宋清罡与战友们创新警务模式,构建人机“共同体”。水陆空三位一体,街面驻防的15个最小作战单元无缝链接,打造临沂主城区全域全时防控体系;创新巡防新机制,与应急等14个职能部门成为常态化巡查宣防“共同体”,联勤联动,街面日常巡防力量达4700余支。今年来,全市刑事立案、命案发案同比分别下降21.56%、36.84%。
宋清罡常对队员们说,特警的战斗,经常在突然间打响,必须毕其功于一役,不是满分就是零分,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我们的战场。应对挑战,打赢实战,健壮体魄只是标配,最强大脑才是关键。
为了更好地护航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综合驾驭和协同作战能力,持续维护良好治安环境,2023年初,宋清罡开始带头研发全域全时作战平台,探索空地一体化作战。
空中无人机与地面突击小组的无缝协同,以及海量数据在复杂环境下的实时、稳定、低延迟传输,是最难闯的两大技术难关。宋清罡虚心请教院校、研究所专家的同时,组织团队一次次开展高强度模拟演练,在城市、山地、水域等多种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取实战数据。历经无数次的调试、失败、再改进,“空地一体化作战”新平台终于初步建成。借助这一平台,指挥员能够动态感知现场态势,特警队员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迅速掌握全局,制定出更为精准、高效的战术。在平台的支撑下,宋清罡率领的参赛队在2023年全省特巡警综合实战无人机比武竞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
2024年8月,洪水过后,城管部门在沂河、祊河、柳青河三河交汇处,发现一枚大水冲下来的战争年代航弹。河畔“新琅琊”景区游客每天3万人,水上游船观光游客1400余人,危险必须立即排除。
部门吹哨,特警报到。宋清罡带领“特警蛙人”仅用3分钟即赶赴现场,无人机通过建模扫描确定炸弹可疑区域,水下机器人利用声呐精准定位,宋清罡带领“特警蛙人”入水,将这枚直径30厘米的航弹转运至安全地带进行销毁。
自制土手雷、未爆旧航弹……凭借忠诚、无畏和过硬技能,12年里,宋清罡先后销毁战争时期的遗留炸弹300余枚,成功排爆130余次,担任30多次大型活动安检排爆队负责人或排爆组组长,并入选维和警队防暴队排爆手。
为了人民,以新质战力践行新时代“沂蒙精神”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有人曾问宋清罡,一次次直面刀光剑影、生死考验,力量来自哪儿?宋清罡的回答是:来自人民!他永远难以忘记,雪山搜捕时,只有35户人家的费县马家山顶村乡亲们纷纷拿来热乎的煮鸡蛋、现烙的煎饼,还有叠得整整齐齐的棉衣棉被时的场景。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杨大娘,满头的白发,怕民警们冻着饿着,把家里所有能吃的用的都拿了出来,还有自己纳的厚厚的一摞鞋垫。
“当时大娘说,孩子们啊,快垫上,天冷,别冻着脚!”,说到这里,宋清罡的眼圈红了:“人民群众拿我们当亲人啊!我们怎能不披肝沥胆为老百姓护安宁?!只有变得更快更强,才能在群众安危之际,担负起冲锋向前的使命,只有向新而行、向高攀登,才能有更大的底气为父老乡亲们保平安。
为了这份承诺,宋清罡在摸索中前进,在实战中淬炼。12年警务实战,发明警务装备国家专利1项、撰写理论文章4篇,其中《公安特警水下安检训练初探》获省二等奖,填补山东公安水下安检空白。
为了让经验变成“教科书”,他参与编写山东警察学院、山东省公安厅《警械与武器实战规范应用教学训练参考》《警察防卫控制实训教程》等3部教材,将12年实战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教学内容。为了克服一线民警执勤难题,他发明的“一种警用阻车装置”获国家专利,并被纳入全省车辆防冲撞训练教具和“护校安园”必配装备。为了服务全国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提升,他先后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南京警察学院等10余所院校及单位送教,培训搜排爆、警务实战人才1万余人次,其中300余人已成长为各地特警骨干,推动基层处置爆炸案(事)件能力显著提升。

经受得住“魔鬼训练”,才能关键时刻救民于难。2024年7月一个夜间,4名群众在沂河孤岛垂钓被洪水围困,危在旦夕。接到指令后,宋清罡带领“夏季水上实战大练兵”受训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先是用无人水上飞翼抵近小岛喊话稳定受困人员情绪,随即无人机飞抵上空精准投下救生圈。在宋清罡和其他队员驾驶的橡皮艇护送下,被困群众成功获救。
披坚执锐不言苦,百变金“罡”护安宁。宋清罡在“阳光下的守护”中践行初心,在“创新引领未来”中勇于探索,肩扛神圣使命,每战必当先锋,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以公安新质战斗力护航临沂在全国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
责任编辑:鹿青松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